圖 39. 乳白招潮所蓋的典型弧塔。 (A typical hood built by Uca lactea.) |
圖 40. 弧邊招潮所蓋的煙囪,煙囪旁邊可見到挖掘地表泥土的清晰痕跡。 (A chimney built by Uca arcuata. Clear digging traces by the crab can be seen around the chimney.) |
由於台灣招潮的煙囪是在配對之後才開始蓋的,因此增加求偶成功機率的假設就完全排除了,這裡把重點放在煙囪構造對雌蟹或受精卵的保護這一方面來探討。可分為煙囪本體和洞穴兩部份來探究。 由於乾旱期雌雄均不出洞,而地表溫度甚高,推測受精卵需要溼潤以及低溫才能孵育,因此就煙囪本身而言,可能的作用在於避免洞內的溫度過高並維持洞內的溼潤。要避免洞穴內的溫度過高,煙囪可能具有遮蔽或是通風的效果。高大的煙囪似乎可以抵擋烈日的曝曬,使得在煙囪遮蔽下的洞穴可以維持陰涼;而煙囪的結構鬆散,建造煙囪的土塊之間常留有很大的空隙,可以使得風從縫隙之間進出,似乎也可以使得煙囪內的溫度不致於過高。然而煙囪雖然巨大,但是洞穴的深度往往深達 50 公分以上,洞口上十幾公分高的煙囪,其遮蔽的效果似乎不大;況且洞口下方的通道先是彎曲的膨大部份,然後在地表下約十公分處才開始垂直向下,煙囪跟實際的洞穴通道並不成一直線,因此煙囪的遮蔭效果應該很低。另外乾旱期的洞口還會被土塊封住,因此煙囪也不可能具有通風或是維持洞內溼潤的效果。要維持洞內的溼潤,似乎只要將洞口封住即可。
煙囪的產生原因,比較可能的倒是洞穴的深度,位於高潮線的洞穴深度達 1 公尺,低潮線較淺,只有 50 公分不到,可能是為了要挖掘到地下水位的深度,以提供受精卵適當的孵育場所。另外煙囪的高度似乎跟洞穴的深度成正比,因此推測煙囪可能只是挖洞時的副產品。然而為何要堆成煙囪形狀?由於洞內的土質溼黏,無法如沙蟹挖洞般用拋擲的方式扔出土塊,若是堆放在洞口處就不必離開洞穴;而堆成圓柱形可能還具有隱藏挖洞者的作用,使得挖掘動作不那麼顯眼,這可由挖洞者在出洞時小心翼翼的樣子可以看出來。
如果這個假設正確的話,則泥灘地上一個一個的煙囪只不過是挖掘洞穴的副產品了。由於抱卵母蟹需要一個溼潤,甚至要有水分的洞穴,以便度過乾旱時期,並提供受精卵孵育的場所,這樣的洞穴通常要很深,因此挖掘出的泥土就很自然的堆積在洞口形成煙囪,只不過成對的通常由雄蟹擔任挖洞的工作,為了保有後代順利孵育的目的,雄蟹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但是孤單的雌蟹就只好自行挖掘了。因此愈高潮線的棲地,由於地勢高,洞底若要到達地下水的深度就要比低潮線的洞穴挖得更深,因此煙囪也就蓋的更高。沒有了煙囪,對深達地下 1 公尺的一對應該是沒有影響的。 回到本文
Copyright © 2008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