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修改自「蚯蚓大量離洞現象」-科學月刊 365: 432-435 (2000)
大量離洞的蚯蚓種類 可能的解釋原因
棲息於土內的蚯蚓,會由於某些因素而大量出現在地表,這些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外在的環境因素;二是內在的本身因素。
1. 外在環境因素(1) 自然因素:大雨 (或是地下水滲入) 數日後蚯蚓大批離洞而死於地表的現象是最常見的,由前人的實驗可以得知,蚯蚓能夠在活水中存活一至三個月之久,在缺氧的環境中也可以存活達半個月,但在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僅能存活約十分鐘,然而由於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報告,其真正的機制尚待釐清。可能的原因是當水分滲入蚯蚓的棲所,導致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而本身代謝的二氧化碳則累積增加,使得蚯蚓傾向於爬出洞穴到地表,若在白天則可能因為紫外線使得蚯蚓被痲痹,無法鑽回土內,因而死於地表。
此外,也有報導在潮濕季節時,濕氣容易導致通氣不良的土壤產生硫化氫,使得蚯蚓大量離洞以避開此棲所。氣候若是乾旱高溫造成棲地環境惡劣,也會使得蚯蚓爬離棲所,但在白天則可能造成蚯蚓被紫外線痲痹或是脫水死亡。
(2) 人為因素:許多研究顯示,居住於土中的蚯蚓會因為福馬林或清潔劑的刺激而爬出洞穴,因此若有某些化學物質滲入,例如噴灑農藥 (除草劑、殺蟲劑) 或是附近工廠排放廢水,都可能導致此現象發生。 2. 內在本身因素(1) 生態方面:當環境適合時,例如溫度、濕度良好,或是土質肥沃,則可能造成蚯蚓族群密度增高,此時食物、空間、氧氣都可能不足,因此會產生類似馬陸族群大爆發的現象。 (2) 行為方面:目前僅有少數幾種蚯蚓的交配行為被詳細研究過,多數種類可能是在洞穴內交配的。然而,由於很多種類的生殖行為並不為人知,是否有特殊的交配行為,甚至求偶行為,都有待深入研究。蚯蚓也可能因為土壤過於貧瘠而出洞覓食,例如吞食地表的土壤或是其他食物。 (3) 生理方面:某些蚯蚓具有明顯的活動節律,例如歐洲的異形密氏蚓 Millsonia anomala 在午夜至早上九點左右會爬至地表並堆積糞土,這可能與其最大的呼吸速率在早晚六、七點左右有關。因此清早蚯蚓的大量離洞也可能是因其呼吸速率高,需氧量大,因而爬至地表透氣,若是加上族群密度高的因素,則缺氧情形可能更加嚴重。
蚯蚓離洞之後的去處有兩個,一是回到原棲息地,例如不再下雨後,倖存的蚯蚓會再鑽回土內;若由於蚯蚓本身因素離洞者也會回到原棲地,除非是族群密度過高的遷移。二是離開棲息地,例如洞穴被破壞、洞內淹水不退、化學物質滲入。
Copyright © 2001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