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台灣蚯蚓的研究史

 

    最早研究台灣蚯蚓的學者是 1898 年日本的五島清太郎和火田井新喜司,在台北發現兩個新種蚯蚓 Perichaeta takatorii (= Amynthas aspergillus 參狀遠環蚓) Perichaeta candida (= Amynthas candidus 光澤遠環蚓),標本的採集者為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農業部的 Y. Takatori。然而,其中的光澤遠環蚓發表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仍未曾再發現,因此可能是有疑問的種類。

    德國學者麥可森 (W. Michaelsen) (1922) 描述產自台灣的一新種蚯蚓 Pheretima formosae (= Amynthas formosensis 台灣遠環蚓),以及一新變種蚯蚓 Pheretima papulosus sauteri (= Amynthas papulosus sauteri 梭德氏丘疹遠環蚓)。標本為梭德 (Hans Sauter) 1908 1 月於高雄甲仙所採集的。根據記錄,台灣遠環蚓和梭德氏丘疹遠環蚓的模式標本還保存在荷蘭來登 (Leiden) 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Nationaal Natuurhistorisch Museum),而台灣遠環蚓的副模式標本則保存於德國漢堡大學的「動物學研究所暨博物館」 (Zoologisches Institut und Zoologisches Museum)

    任教於台北第一師範學校的高橋定衛 (1932a,b, 1933) 也曾研究一種未定名蚯蚓的形態和其變異,此種後來經鑑定為纖細遠環蚓。小林新二郎 (1938) 發表採自新竹的掘穴環爪蚓,採集者為當時新竹中學校的老師山中正夫。他在 19391940 年描述新竹附近地區 (新竹、關西、新屋) 的一些蚯蚓,其中 11 種為台灣新記錄種:日本杜拉蚓、梯形阿波蚓、微小雙胸蚓、皮質遠環蚓、纖細遠環蚓、湖北遠環蚓、微細遠環蚓、牟氏遠環蚓、壯偉遠環蚓、加州腔環蚓、舒氏腔環蚓。另外,參狀遠環蚓 (新竹市、新屋)、台灣遠環蚓 (新竹市),丘疹遠環蚓 (新竹市)、掘穴環爪蚓 (新竹) 也都有採集到。這些標本都是山中正夫和他的學生川崎淺治、新垣盛正所共同採集的。小林 (1940b) 也曾探討日本杜拉蚓由中國散布至日本、台灣的可能途徑。小林接下來的文章 (1941c) 則提及台灣的新記錄種 包氏重胃蚓。

    蓋玆 (G. E. Gates) (1959) 發表四種台灣新記錄的蚯蚓:雙帶近環蚓 (陽明山)、長形多環蚓 (中台灣的 Tsing-Chao Maa,但此地名目前無法確認)、參差遠環蚓 (台北)、土後腔環蚓 (屏東潮州);另外也採集到其他種類:參狀遠環蚓 (屏東潮州)、皮質遠環蚓 (陽明山)、台灣遠環蚓 (屏東潮州、陽明山)、加州腔環蚓 (台北)、掘穴環爪蚓 (宜蘭蘇澳)。這些都是蓋玆檢視貝克 (D E. Beck) 所採集並保存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中的標本。其中長形多環蚓是美國農業部所提供的標本,標籤上記載這種蚯蚓在中台灣的小村莊「Tsing-Chao Maa」會造成稻米農作物的嚴重破壞。

    台灣大學動物學系蔡住發在 1964 年完整的調查北台灣的蚯蚓動物相,其中鶯歌的標本為郭清明所採集,本篇文章共發表了四個新種:Pheretima polyglandularis (= Amynthas omeimontis polyglandularis 多腺峨嵋遠環蚓) (台大第八宿舍後小山丘)Pheretima swanus (= Amynthas swanus 絲婉遠環蚓) (台大校園)Pheretima taipeiensis (= Amynthas taipeiensis 台北遠環蚓) (台北縣中和市)Pheretima yuhsi (= Amynthas yuhsi 友燮遠環蚓) (中和市圓通寺、台北市內湖)。其中友燮遠環蚓是以當時台大動物系主任王友燮 (Dr. Yu-Hsi Moltze Wang) 的名字所命名的,而絲婉遠環蚓則是以蔡住發的友人名字命名的。其中絲婉遠環蚓經西姆斯、伊斯通 (1972) 指出其中可能還有另一個新種,但由於標本沒有保存下來,因此必須依賴模式標本產地的採集,再配合原始圖片及描述才能確認另一新種的存在。另外此篇也記錄了其他 11 種蚯蚓:參狀遠環蚓 (台大校園、淡水河沙岸)、皮質遠環蚓 (淡水河沙岸、台大第八宿舍後小山丘)、纖細遠環蚓 (淡水河沙岸、台大校園、鶯歌、萬華)、湖北遠環蚓 (淡水河沙岸)、參差遠環蚓 (台大校園)、牟氏遠環蚓 (鶯歌)、丘疹遠環蚓 (台大校園)、壯偉遠環蚓 (台大第八宿舍;另以典雅遠環蚓 Am. lautus 記載採於台大校園、台北縣鶯歌)、加州腔環蚓 (台大校園、鶯歌)、土後腔環蚓 (萬華車站、淡水河沙岸)、舒氏腔環蚓 (台大校園、台大第八宿舍、淡水河沙岸)。十分可惜的是這些標本目前已不知去向。

    郭登志 (1987) 和張文亮 (1992) 均曾研究過 Amynthas asiaticus (亞洲遠環蚓),但由於目前台灣尚未有此種的記錄,且這兩篇文章中也沒有對此種的描述,因此暫不列入本文的名錄當中。新竹師範學院的郭登志 (1993) 曾提供台灣產環毛蚓的檢索表及一些生殖特徵,然而有一些錯誤存在於這篇回顧性質的文章當中。蓋玆 (1959) 曾記載台灣產的長形多環蚓,然而郭登志 (1993) 所提供的檢索表卻是基於日本文獻的資料,日本的「長形多環蚓」均有盲腸,顯然是牟氏遠環蚓的誤認,因此這部份的檢索表是錯誤的。另外,此檢索表利用第一背孔的位置當作主要特徵,這也是不恰當的,因為第一背孔的位置並非穩定的種特徵。較明顯錯誤之處在於此篇中的圖片係修改自日人上平幸好 (1973) 的文章,但許多圖片與圖說均誤植,因此利用此篇文章所提供的資訊作為蚯蚓鑑定的參考時,這些錯誤之處是必須注意的。

    郭登志在 1995 年發表一新種蚯蚓 Pheretima hsinpuesis,標本採集自新竹縣新埔鎮,但根據地名拉丁化,Hsinpu (新埔) 應該拉丁化為 hsinpuensis,再加上此種符合遠環蚓屬的特徵,因此學名應該更改成 Amynthas hsinpuensis (新埔遠環蚓),另外此篇也採集到其他的種類:微小雙胸蚓 (頭份)、掘穴環爪蚓 (中壢)、纖細遠環蚓 (新埔)、加州腔環蚓 (造橋)、舒氏腔環蚓 (新竹師院校園),並有一些種類生殖特徵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照片 (SEM)。標本均保存於新竹師院。

    台大動物系陳俊宏、施習德 (1995) 調查福山植物園的蚯蚓動物相,記錄了六種蚯蚓,均屬於遠環蚓屬:皮質遠環蚓、台灣遠環蚓、纖細遠環蚓、多腺峨嵋遠環蚓、丘疹遠環蚓、台北遠環蚓,標本保存於台大動物系。

 


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Copyright © 2001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