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內容修改自「台灣的蚯蚓」- 科學月刊 364: 332-339 (2000)

台灣蚯蚓的中文命名

 

    蚯蚓的中文名稱,以往台灣都採用中國的名稱,或是日文的翻譯,甚至作者自行命名,造成很大的混亂。目前我們採用學名的原意,即一個中文種名加上中文屬名,這樣可以忠實的表達原作者當初命名的準則,至於屬名以上層級的稱呼由於牽扯範圍較大,則儘量使用已有的名稱。

    關於 Class Oligochaeta oligochaetes 的稱呼,台灣與中國所常用的稱呼並不同,台灣多稱為「貧毛綱」和「貧毛類」,而中國則使用「寡毛綱」和「寡毛類」,兩種稱呼都符合字面意義,我們目前保留台灣的慣用法。Family Lumbricidae 曾被稱為「正蚓科」或「帶蚓科」,但台灣目前較少使用,因此採用中國慣用的稱呼「正蚓科」。另外,台灣種類較多的 Family Megascolecidae 名稱就有一些不同見解,由字面意義來看,megas 是「巨、大」,skolex 則是「蟲」的意思 (並非指頭部),也就是指「大型的蟲」,中國目前稱為「巨蚓科」,這是因為「巨」是「鉅」的簡體字,早期中國還使用繁體字的年代,均稱作「鉅蚓」,甚至中國蚯蚓專家陳義在 1974 年病逝前的許多著作還不免習慣性的使用「鉅蚓」字眼,我們既然使用繁體字,就應該有一致性。

    環毛蚓的屬名是 Pheretima,但「環毛蚓」此稱呼是來自一個無效的舊屬名 Perichaeta,然而,由於中國學者使用甚多,也沒有其他適合的名稱可取代,因此予以沿用。近年來,環毛蚓類拆開成許多的屬,許多新屬名除了加上字首比較容易理解之外,有些甚至是將 Pheretima 此字的字母排列組合,例如 PithemeraEphemitraMetaphire,使得中文稱呼上十分困難,此時只好根據各屬的特徵來命名,並兼顧屬於環毛蚓類的名稱,例如中國學者將 Pithemera 命名為「近盲蚓」,表示這屬環毛蚓的盲腸 (或稱盲囊) 是位於身體比較前面的位置,而 Amynthas 就命名為「遠盲蚓」,Metaphire 由於有交配腔,因此命名為「腔環蚓」。但近年來有些中國學者又將近盲蚓、遠盲蚓的「盲」改為「環」,以配合環毛蚓下各屬的中文稱呼,也就是都有「x環蚓」的字眼,我們認為這樣較為合理,因為「遠盲」或「遠環」在一般人看來,都難以想像其原本意義,若均改為「x環蚓」反而有助於認定其原屬於環毛蚓類。

    林奈創立二名法,將每一物種均賦予一個獨有的拉丁化學名,也就是屬名+種名,然而,一般人實在難以記憶這些難懂的學名,因此將每一物種給予一個該國語文的名稱是十分自然的,在溝通上也比較容易。日本學者習慣將新記錄的物種另行訂定一個原發現者覺得它應該有的稱呼,但屬名有時也沒有特別稱呼,例如 posthuma 為「印度普通蚯蚓」,papulosa 為「蘇門答臘蚯蚓」等,就連普遍使用「中文種名+中文屬名」的中國也不免有些例外,例如 californica 應為「加州」的意思,然而,中國發現者認為所指的就是古書的「白頸」蚯蚓,因此給予「白頸」的稱呼,但這些種名原本就有其特定意義,不宜再橫生枝節的另訂名稱,本文則遵照命名者原意的方式來稱呼。

 

命名的依據

 

    在此將台灣蚯蚓的學名意義簡介給讀者,可了解原作者有趣的命名原意,並體會我們訂定台灣蚯蚓中文名稱的根據。

    Drawida 稱「杜拉蚓」,命名者採用印度南部民族「杜拉族」(Drawidian) 的名稱而取得,該地有二十七種之多,是這屬的發源地;種名 japonica 即是「日本」或「大和」的意思。

    Aporrectodea 暫時無法得知該字原意,因此以音譯「阿波蚓」暫代;種名 trapezoides 是「梯形」的意思。

    Bimastus bi- 是「兩個」,mastos 是「胸部」,此屬蚯蚓的環帶為馬鞍狀,在腹面分離,像是有兩個胸部,因此稱「雙胸蚓」;種名 parvus 表示「微小」。

    Perionyx 按字面上意思,稱為「環」(peri-) 「爪」(onychos);種名 excavatus 則為挖洞的意思;因此稱為「掘穴環爪蚓」。

    Dichogaster dicho- 是「雙、重」,gaster 則是「胃」,此屬蚯蚓具有二個砂囊,因此稱為「重胃蚓」;種名 bolaui 為人名,以「x氏」的原則稱呼,因此稱為「包氏」。

(一) 環毛蚓的屬名

    目前全世界的環毛蚓類可分為十屬,Pheretima 依其舊屬名 Perichaeta 稱為「環毛蚓」,此類蚯蚓每個環節上的剛毛為環狀排列,其他蚯蚓則大多呈四對排列。以字首意思命名則有 Archipheretima 古環蚓屬、Metapheretima 間環蚓屬、Planapheretima 扁環蚓屬、Polypheretima 多環蚓屬;Begemius 是以澳洲蚯蚓專家 B. G. M. Jamieson 的名字命名的,因此暫稱為「畢環蚓」;Pleionogaster 的字首是「多」(pleion) 的意思,因此稱為「多胃蚓」。其他屬名則很難決定其意義,例如 Metaphire Pithemera 都是將 Pheretima 的字母排列組合而成,因此依其特徵來命名,依盲腸的遠近位置來判別,位於較近的 (盲腸起源於第 22 ) Pithemera 近環蚓 (舊稱近盲蚓),較遠的 (盲腸起源於第 25-27 ) Amynthas 遠環蚓屬 (舊稱遠盲蚓);而 Metaphire 由於雄孔開口於交配囊 (copulatory pouch) 的腔內,因此稱為「腔環蚓」。

(一) 環毛蚓的種名

    至於環毛蚓類種名的部分,以地名命名的有 formosae 台灣 (圖三)hsinpuensis 新埔、hupeiensis 湖北、omeimontis 峨嵋、taipeiensis 台北、californica 加州 (舊稱白頸)。以人名命名的有 morrisi 牟氏 (舊稱毛利)swanus 絲婉 (舊稱蘇瓦那)yuhsi 友燮 (舊稱吉)schmardae 舒氏 (舊稱舒脈)

    以整體外貌來命名的有 candidus 光澤 (舊稱肯地達)corticus 皮質、gracilis 纖細、minimus 微細、robustus 壯偉、elongata 長形 (舊稱回游)

    以某部位的特徵命名的有 aspergillus 參狀 (舊僅稱參) (指雄孔上乳突的排列類似灑出的水滴貌 (aspergo) 或類似人參的根部形狀)incongruus 參差 (舊稱異駢) (指前列腺、受精囊、壺狀體均呈不一致的發育)polyglandularis 多腺和 papulosus 丘疹 (舊稱蘇門答臘) (均指在受精囊孔和雄孔附近具有許多的乳突腺體)bicincta 雙帶 (舊稱菲律賓) (僅按字面意義稱為「雙」(bi-)「帶」(cinctus),可能指五對受精囊孔在側腹面呈兩條帶狀,也可能指背、腹血管十分明顯)

    以生態習性命名的有 posthuma 土後 (舊稱印度普通),此類蚯蚓常在洞口附近堆積由肛門排出的糞土 (又稱糞堆、蚓塿) (圖四),因此稱為「土後」。

 


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Copyright © 2001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