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內容修改自「台灣的蚯蚓」- 科學月刊 364: 332-339 (2000)

 

研究現況

 

    以上則是截自目前為止,台灣蚯蚓研究的文獻整理。由於台灣蚯蚓動物相的調查並不完整,提供檢索表並無多大的實用價值,因此在此並不做這方面的整理,以免導致誤判。在台灣所記錄發表的新種蚯蚓共有九種,但目前僅有三種的模式標本還保存於博物館當中;對於其他以台灣為模式產地的蚯蚓種類,就只能依賴文字或圖片的記載來確定,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許多學校的學者在研究某類物種之後,或因沒時間、或因經費、或因退休等因素,常無法妥善管理這些標本,特別是蚯蚓這類軟綿綿的動物,在保存液揮發之後就容易損毀,不似螃蟹、貝類等有硬殼的動物,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快將標本送至博物館保存,至少模式標本必須如此做。

    除了文獻中記載的標本多數都損毀之外,鄰近地區的相關文獻難以齊全也是困難之一。由於蚯蚓很容易因人為的攜帶而傳至其他地區,特別是農地、花圃、草地都可能出現外來的蚯蚓物種,但許多有關蚯蚓的文獻都在當地的期刊上發表,一般研究人員並不容易找到這類刊物,增加了文獻搜集的困難,也容易產生同物異名的無效種。無論如何,第一步台灣地區的蚯蚓文獻整理已經完成,接下來是鄰近地區的文獻搜集,例如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東南亞地區的文獻,最後才漸次擴及於世界其他地區的蚯蚓文獻。因此在進行台灣蚯蚓動物相的研究時,豐富完整的參考文獻也是必備的資訊之一。

 

結語

 

    此外,分類人才的培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台灣的動物分類資源多集中在脊椎動物上,無脊椎動物僅有昆蟲獲得青睞,海洋無脊椎動物在一些研究單位的投入之後已漸被重視,非昆蟲的陸域無脊椎動物就處於三不管地帶,例如蚯蚓、蜈蚣、馬陸、蠍子、蜘蛛都少有研究單位願意投入,然而陸域無脊椎動物是我們日常生活都會接觸到的,因此這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加拿大研究全世界蚯蚓的專家 John W. Reynolds 即擔心人才斷層,近二十多年來不斷地呼籲強調蚯蚓分類的人才對生態學、農業、博物館等其他領域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在相關單位的經費支持之下,北美地區已有幾位卓越的蚯蚓分類專家 (Edwards, 1998)。我們目前的蚯蚓基本資料做的不夠完整,應該趁現在趕緊追上其他國家的水準,否則我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我們本土動物的完整資料。

 


台灣蚯蚓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Copyright © 2001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