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蟹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溼地蟹類資訊網

back 橫行溪流的鐵甲武士 — 淡水蟹

 

不復存在的童趣

終身守護著家園

台灣的淡水蟹

醫學上之重要性

演化的不歸路

精兵政策

    淡水蟹在交配之後,雌蟹會稍微遠離水邊的棲息地, 前往較高但潮濕的地方挖洞躲藏以孵育受精卵, 洞穴底部仍可達水位高度, 以使受精卵保持在濕潤的最佳環境當中。雌蟹排出卵經過儲精囊時受精, 受精卵則牢固的附著在雌蟹腹甲內的腹肢剛毛上, 稱為「抱卵」。這段期間, 雌蟹會不時搧動腹部, 移動腹肢, 轉動卵粒, 有時也進入水中浸泡腹部, 使卵粒獲得充分的氧氣和水分之供應。淡水蟹的卵粒直徑約 2~5 毫米, 比海生蟹的卵大很多, 裡面有充足的卵黃, 卵數則在數十粒以下。受精卵約經兩週的孵育後, 就直接發育成為稚蟹, 剛孵化的稚蟹攀附在雌蟹的腹肢上, 受到雌蟹的保護, 稱為「抱幼」, 中國古書則稱此種蟹子為「隋」, 意味著蟹子跟隨著母蟹。剛開始稚蟹都圍繞在雌蟹的周圍, 不會離開太遠, 一有驚擾會立即回到雌蟹腹肢上, 或攀附在雌蟹身體的其他部分躲藏。由於稚蟹無法離水過久, 所以抱幼的雌蟹通常生活在水中。抱幼的時間約數週之久, 直到稚蟹第一次脫殼之後才離開雌蟹獨立生活。海生蟹類則一次排出數千、數萬粒的受精卵, 幼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浮游期, 並脫殼數次才長成大眼幼蟲尋找適當棲地著苗, 因此淡水蟹類的生活史屬於演化生態學上的「精兵政策」— K 型選擇 (K selection), 而海洋蟹類則為「卵海戰術」— r 型選擇 (r selection)

    與海洋蟹類相同的是淡水蟹也必須經過脫殼才能長大, 脫殼之後需要大量的鈣質, 使新殼鈣化變硬。由於海洋蟹類周圍海水中的鈣離子濃度高, 所以無此顧慮; 然而在淡水環境中的鈣離子濃度很低, 於是淡水蟹即採用兩種策略來適應這種困境, 一是脫殼之前吸收舊殼的鈣質加以利用, 另外就是吃掉舊殼以補充鈣質。因此在淡水蟹棲息的溪流附近很少見到脫下來的舊殼, 而海邊消波塊上就常見到方蟹類 (Grapsus spp.) 所丟棄的舊殼。

當心大地的反撲

d-淡水蟹生殖.jpg (524308 bytes)

 

淡水蟹的一生都在淡水中度過,雌蟹的受精卵富含卵黃,數量僅數十顆,受精卵直接孵化為稚蟹,繼續接受雌蟹的保護,一段時間後才獨立生活。(上)

 

剛孵化出的淡水蟹稚蟹,還躲藏在媽媽的腹甲之內。(中)

 

離開母蟹之後,小蟹們就面臨著大自然嚴酷的考驗。(下)

 


淡水蟹資訊網 台灣博物學家 溼地蟹類資訊網

Copyright © 2008 Hsi-T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