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潮蟹資訊網 施習德首頁 溼地蟹類資訊網

● 本文原載於 1998 年 12 月 5 日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時電子報網路版)

(作者註解:網路版為原稿直接登出,但報紙上實際刊出的文字有所出入,因此在網頁上均予以刊載以供參考)

◎相關文章:  招潮蟹不懂政治
救救台灣招潮蟹 我們不要紅樹林

濕地只栽紅樹林 其他都滅絕?

施習德

        近來,媒體大肆報導炒熱紅樹林的消息,並有許多學術團體的參與,計畫在台南四草地區大量「復育」台灣數量稀少的紅樹林五梨跤。對於此一消息,我們覺得亦喜亦憂,喜的是大眾愈來愈重視溼地的保育工作,可使得生態保育觀念深植民心;憂的卻是媒體不斷報導鼓勵紅樹林的「復育」工作,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台灣海岸充斥著紅樹林,使海岸生態環境漸趨單一化,許多台灣本土原生的海濱植物、動物可能因而遭受滅絕的命運!因此應否及如何栽植紅樹林,恐怕還有不少討論空間,絕非只是把紅樹林種下去就算完成保育工作。

        事實上,在台灣,紅樹林的栽植並不能算是「復育」的工作,使用「復育」一詞有誤導大眾認為海濱原本都是紅樹林的天下,可以任意加以種植紅樹林。台灣的海岸向來都是呈現平衡且多樣的海岸生態景觀,包括珊瑚礁、岩礁、沙灘、河口、泥灘地、紅樹林等次系統,各具特色。縱觀台灣紅樹林的研究史,就可以知道台灣原先的紅樹林環境只侷限於幾處,並非整個西海岸都是。一九三二年日本學者工藤祐舜曾撰寫「福爾摩莎的紅樹林」一文,記載當時台灣主要的紅樹林棲地只有高雄灣、新豐、基隆三地,同時指出新豐的紅樹林大約是一八○○年自中國引進的,只有高雄灣、基隆的紅樹林可能是原生的,但如今這兩地的紅樹林早已滅絕;而目前全台灣擁有最大面積的淡水竹圍紅樹林地區,原先確實曾採集過幾株水筆仔標本,但一九三○年代日人高橋定衛調查淡水河口南北岸的海岸生物報告中,卻從未提及紅樹林的存在;中興大學教授陳明義等也曾為文指出,竹圍的紅樹林可能是光復之後栽植的;世界招潮蟹大師克倫博士在一九六三年前來淡水尋找台灣特有種招潮蟹的蹤跡,發現一九三○年曾有大量台灣招潮蟹的棲息地早已被整片的水筆仔覆蓋掩沒。因此,夏威夷大學的韋倫敦博士在一九八八年就為文指出,台灣目前完全沒有天然的紅樹林,所有台灣的紅樹林都是人為栽植或是人為擴張的

        栽植或是擴張紅樹林的不良後果散見於一些學術報告,包括特殊本土物種的消失、底棲無脊椎動物棲息地的減小、鳥類覓食場所的縮減等等,然而均常為人所忽略。在「林業試驗所百週年慶論文集」的綜合討論中,就有學者提出滿是木麻黃的台灣海岸(包括蘭嶼、綠島)對當地原生動植物的影響,單一的木麻黃林相使得這些地區的物種多樣性遭受嚴重的破壞,這是不了解生態的後遺症之一。其實,在海岸任意栽植紅樹林也可能重蹈覆轍,步上木麻黃的後塵。愛好大自然以及研究生態的人如果到高山湖泊驟見錦鯉會破口大罵的話,那麼他們也應該反對紅樹林的到處種植,這與到處放生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要去改變一塊已經穩定的生態棲地時,應該先去考量這種改變對於當地非紅樹林相關生物的影響程度,並非一定要在每一塊溼地上都種大片的紅樹林,才算是保育工作的成功,人類並無權任意變更原先已經穩定的生態環境!更有甚者,一些不可能變更為紅樹林棲地的地區,在花了大筆金錢勞師動眾之下,強制栽種了成千上萬株的紅樹林,結果不但原本的棲地被破壞殆盡,紅樹林也因環境根本不合適而死亡或奄奄一息,成為一塊不倫不類且乏人問津的廢地

        紅樹林表面上看起來確實能夠使得原本「荒蕪」的地區變得生機盎然,充滿綠意生命,然而,原來「荒蕪」的地區,是否存在著某些特殊的物種?是否因為其他生物無法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生存,才使得此地的物種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生物?在未經過謹慎評估的調查之前,誰也不知道,因此任何變更、破壞原來生態系統的行為都是必須事先禁止的,如果任意改變原來的棲地成為單一思維或個人喜好的環境,那麼以紅樹林為例,將來台灣的海邊也許都只是紅樹林而已,我們也只能夠欣賞一些「常見」的紅樹林動物和植物,而看不到其他豐富又多樣的生物相了。

        從關懷弱勢的台灣海岸原生動植物、台灣海岸生態棲地的多樣性以及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這些方面來著眼,在海岸種植紅樹林的舉動應該更為審慎,似乎不應加以鼓勵報導,使「栽植」紅樹林成為「復育」的代名詞,尤其媒體更應該扮演平衡報導的角色,以導正大眾的觀念。

(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Copyright © 2021 Hsi-Te Shih


招潮蟹資訊網 施習德首頁 溼地蟹類資訊網